存储状态说明

存储状态 | 说明 |
|---|---|
| 正常 | 支持邮箱和手存储池正常读写 |
| 降级 | 存储池中部分硬盘损坏或被拔出,但是存储池还能正常读写 |
| 损毁 | 存储池中部分或全部硬盘损坏或被拔出,存储池无法读写 |
| 同步中 | raid1,raid5,raid6,raid10创建后会是syncing的状态,如果系统存储池需要同步,这时会是preparing状态,系统同步完成后再同步用户存储池;这几种RAID降级插入新盘进行修复后,会是syncing状态。该状态可正常读写 |
| 修复中 | 存储池中进入降级后,选盘进行修复中;或者部分盘被拔在插回进入修复中 |
| 重建中 | 存储池进行扩容或升RAID,存储池进入重建 |
| 准备中 | 系统raid正在同步 |
存储模式详解
1. Basic(单盘模式)
- 原理:使用单块硬盘存储数据,无冗余或条带化。
- 优点:
- 简单易用,无需复杂配置。
- 成本低,适合小规模存储需求。
- 缺点:
- 无冗余,硬盘故障会导致数据丢失。
- 性能受限,无法利用多盘并行读写。
- 适用场景:个人用户、小型存储需求或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场景。
2. JBOD(Just a Bunch of Disks)
- 原理:将多块硬盘合并为一个逻辑卷,数据按顺序存储,无冗余或条带化。
- 优点:
- 充分利用所有硬盘容量。
- 配置简单,适合扩展存储空间。
- 缺点:
- 无冗余,任意硬盘故障会导致部分数据丢失。
- 性能无提升,无法利用多盘并行读写。
- 适用场景:需要大容量存储且对性能和数据冗余无要求的场景。
3. RAID 0(条带化)
- 原理:数据被分割成块,交替存储在多块硬盘上。
- 优点:
- 显著提升读写性能(多盘并行操作)。
- 存储空间利用率高(无冗余数据)。
- 缺点:
- 无冗余,任意硬盘故障会导致所有数据丢失。
- 适用场景:对性能要求高、数据安全性要求低的场景,如视频编辑、临时缓存。
4. RAID 1(镜像)
- 原理:数据完全复制到多块硬盘上,每块硬盘存储相同数据。
- 优点:
- 高数据安全性(一块硬盘故障时,数据仍可从其他硬盘恢复)。
- 读取性能有所提升(可从多块硬盘同时读取)。
- 缺点:
- 存储空间利用率低(例如两块硬盘只能使用一半容量)。
- 写入性能无提升(数据需写入多块硬盘)。
- 适用场景: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景,如金融系统、数据库。
5. RAID 5(带奇偶校验的条带化)
- 原理:数据分割成块并存储在多块硬盘上,同时存储奇偶校验信息(用于数据恢复)。
- 优点:
- 兼顾性能与数据安全性(允许一块硬盘故障)。
- 存储空间利用率较高(仅损失一块硬盘容量用于校验)。
- 缺点:
- 写入性能较低(需计算奇偶校验)。
- 重建数据时性能下降明显。
- 适用场景:对性能和安全性有中等要求的场景,如文件服务器、中小型数据库。
6. RAID 6(双奇偶校验的条带化)
- 原理:类似RAID 5,但使用两组奇偶校验信息,允许两块硬盘同时故障。
- 优点:
- 更高的数据安全性(允许两块硬盘故障)。
- 存储空间利用率仍较高(仅损失两块硬盘容量用于校验)。
- 缺点:
- 写入性能更低(需计算两组奇偶校验)。
- 重建数据时性能下降更明显。
- 适用场景: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,如大型数据库、关键业务系统。
7. RAID 10(镜像+条带化)
- 原理:结合RAID 1(镜像)和RAID 0(条带化),先将硬盘分组镜像,再对组进行条带化。
- 优点:
- 高性能(条带化提升读写速度)。
- 高数据安全性(镜像组中允许一块硬盘故障)。
- 缺点:
- 存储空间利用率低(仅能使用总容量的一半)。
- 成本较高(需要至少4块硬盘)。
- 适用场景:对性能和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,如数据库、虚拟化平台。